保卫处 搜索 吉利学院官网
部门概况
机构设置
部门领导
科室简介
平安创建要闻
国内要闻
省内要闻
学校要闻
部门要闻
治安
消防
综合
安全教育
通知公告
通知
公告
失物招领
演练培训
演练演习
学习
培训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美文
心理健康测试
规章制度
法律法规
学校规章制度
武装工作
征兵工作
政策法规
请输入您要搜索的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发表于:2022-01-06 来源:互联网

    要:

培养大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伴随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不容乐观,体现出复杂性、多样性、矛盾性、易变性与不稳定性等特点,加剧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难度。因此,正确审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对于提高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背景下,文化相互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国主流价值观念,将其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因此,进一步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至关重要。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首先,有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价值观指的是根据客观事物对自身及社会的意义和重要性进行评价和选择的标准与理念,能够让个体按照相应的标准和目标去行动,对于心理具有引导和调节的作用。理性情绪心理学认为,个体价值观体系中的非理性信念是导致个体产生心理问题的关键因素,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因素中,价值观积极因素越高,心理健康水平也就越高。换言之,大学生只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才能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个体塑造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并帮助其进行心理调节,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保障力量。经济全球化发展条件下,社会文化呈现多元发展,西方文化和价值观输入,导致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难度提高,也导致一些大学生出现或多或少的心理健康问题。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 不成熟性与可塑性

当今社会背景下,大学生在学习与成长的过程中,受应试教育影响,教育过度注重理论知识灌输,忽视了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导致学生缺乏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具体体现在社会适应能力不足、情感极端等方面,这些均是大学生心智与思想不成熟的体现。然而当代大学生是伴随互联网成长的群体,对新鲜事物具有较高的接受力,其心理和思想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的过程中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就会使大学生在面临困难时能以更加成熟的心智解决问题。

() 复杂性与多样性

与初中和高中阶段不同,学生在进入大学阶段后,生活十分丰富多彩,但同时面临的问题也更多,例如情感、人际交往以及就业压力等问题,若无法对其进行妥善处理,必然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例如当前我国就业争压力较大,许多大学生在毕业后难以在短时间内找到满意工作,甚至面临毕业即失业的情况。特别是对一些重点高校的大学生而言,悲观消极的负面情绪和巨大的心理落差,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总而言之,无论是就业或是人际交往情感等,任何一方面产生问题,均会加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 困惑性与矛盾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新媒体环境的影响,利己主义的思想有一定的市场,这对学生原本价值观形成了较大的冲击。而面对复杂多样的社会与网络环境,大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甄别能力才能实现健康发展。大学生正处于学习阶段,尚未进入社会,并不具备较强的信息甄别能力,很容易在心理抉择的过程中受到多元文化与网络环境的影响,进而逐渐迷失自我,形成了较大的心理困惑与矛盾,从而加大了心理健康教育难度。

() 易变性与不稳定性

当前大学生的年龄阶段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尚不具备充足的社会经历与人生经验,这些均会导致大学生的心理和思想价值观念稳定性不足,尤其是情感控制力,通常会受到外界环境与其他因素的影响,体现出抑郁、焦虑、暴躁等情绪,长此以往必然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例如,我国近年来频繁发生的大学生犯罪案件,也说明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不容乐观,同时也体现出其易变性。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 融入课堂教学中

课堂是教师对大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路径。要想真正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实现其健康成长与发展,必须要发挥好课堂主渠道作用。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结合,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将其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案例、资料鉴赏和心理训练探讨研究等充分融合,为学生打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学情境。教师应将教学的基本点放在学生的心理需求体验层面,使学生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过程中,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有效培养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认知调节能力、价值评判能力、分析问题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吸收,并在日后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融入心理咨询中

在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仅依靠课堂教学不能真正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高校心理健康教师要采取心理咨询的方式,运用专业化的心理学知识,帮助大学生针对性解决心理问题,切实提高个体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因此心理咨询同样是培养大学生健康治理状态的有效途径,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教师要真正做到认真倾听、尊重、理解和感受,了解学生真实的内心世界。在通过心理咨询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若涉及价值观取向问题,教师不能一味批判学生的价值观,这样会使学生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最终导致学生不信任教师而无法获取理想化的心理咨询效果。在面对个体咨询时,教师要注重尊重理解,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在认真倾听学生的问题后,阐述自己的观点,帮助学生制定解决方法,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才能使学生真正接受。教师在表达自己的观点过程中,应围绕价值观分析为主,注意所采用的语言表达方式,在与学生沟通交流的过程中,从细节层面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是采用单纯的理论说教,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信任教师,从而对自身的价值观念进行审视与评估,使其放弃错误的价值观念,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

() 融入心理危机干预

由于当代大学生在成长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面临学业、人际关系、情感以及就业等多重问题,导致大学生自残、自杀等心理危机事件频繁发生,所以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危机采取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手段。相关调查显示,当前大学生出现自残或自杀行为的主要原因是对自身未来的迷茫。面对大学生的迷茫和无所适从,由于缺少及时的引导和教育,则会导致学生出现极端行为。所以在高校实施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过程中,应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大学生的生命教育,使学生理解生命的真正内涵和意义,进而使其正确面对学习和生活,树立积极健康的态度,珍爱自己的生命,并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创造生命价值。

() 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所以,必须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素养,使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有正确解读和认知,在此基础上将其有机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只有心理健康教师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潜移默化地影响。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师,必须积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为学生做好榜样,不断提升自身的价值观素养,在日常教学工作过程中秉持正确的价值理论与道德准则,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使广大学生信任教师,从而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