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卫处 搜索 吉利学院官网
部门概况
机构设置
部门领导
科室简介
平安创建要闻
国内要闻
省内要闻
学校要闻
部门要闻
治安
消防
综合
安全教育
通知公告
通知
公告
失物招领
演练培训
演练演习
学习
培训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美文
心理健康测试
规章制度
法律法规
学校规章制度
武装工作
征兵工作
政策法规
请输入您要搜索的内容: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实践路径

发表于:2022-01-06 来源:互联网

    要:

大学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也是培育我国高级专业人才与职业人才的主要教育机构,其大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作用。伴随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理念的创新实施,教育水平在不断提高,促进大学生接受更好的教育时,心理健康教育起到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也逐渐成为一种流行的教育模式。基于此,应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以此为我国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高水平的专业化人才作出贡献。本文主要研究大学生不良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并明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以此制定出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实践;

引言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目前,大量调查表明,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在大学阶段的学生其心智已经逐渐成熟,大学教师的管理工作也逐渐复杂起来。在进行班级管理工作时大学教师应注意沟通,以沟通促进师生互动与交流,为学生营造出和谐的班级氛围。并在互相沟通中帮助学生缓解学习压力,挖掘学生的潜力等。总之,在新时期背景下大学教师承担着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重任,在给学生传授相应的知识同时,应以良好的沟通拉近师生关系,建立一个平等、融洽的教育关系,从而使学生在班级活动的过程中实现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以后的发展道路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分析目前大学生心理因素,明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以此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根据调查,皮亚杰提出了儿童前运算阶段的“自我中心”概念,原本,这是一种人类成长的必经阶段,正常心理现象。可是纵观当代大学生,无不体现出在这一阶段的固着。长时间接触大学生,几乎要对绝大多数的他们形成“完全没有完成去自我中心化”的刻板印象。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当代大学生缺乏心理健康教育,并且高校、高校教师不够重视大学生心理教育模式[1]

首先,影响大学生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因素主要方向是家庭教养方式,生活日渐富足丰硕,把自己缺失的代偿给下一代,往往是60年代家长的集体内部意愿。这种意愿延长或者固定了自我中心阶段在小孩身上存在的时间,表现的程度,出现得频率极高。基于此,应积极开展家校合作模式,提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其次,社会文化(或者亚文化)通过舆论、氛围、各类媒体不断地强化着“人不为己,天理不容”的扭曲概念。从而导致大学生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不停地内化着这些概念,甚至根深蒂固,附属于人格之中[2]

因此,目前完成当代大学生的去自我中心化,往往是解决一大类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本途径。在明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后,教师应利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同时,教师的关爱和倾听,是对学生最大的帮助,关心学生,融入学生的生活,帮助和引导学生减少负面的情绪。最后应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

二、选择适合的方式有效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此实现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1. 尊重学生个体,加强沟通

高中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不仅是学校对学生实施教育工作的支撑,也是沟通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的桥梁。现在高中阶段的学生大多数都来自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对其比较宠爱,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并且高中阶段的学生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不同的环境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一定的负面因素,比如出现叛逆、厌学、早恋等。所以,在高中班主任进行管理工作时,应重视与学生进行沟通、与家长进行沟通。虽然高中班主任一天的管理工作很饱满,但沟通是班主任实现管理目标、实现教育理想的重要手段,也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是班主任管理好班级的基础。在高中阶段的学生往往会产生学习压力较大的情况,高中班主任应多多了解学生、多多与学生沟通,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面对自己的学习与生活[3]

在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其教师作为教育的引导者,应尊重学生,学会沟通。从学生与教师的角度上来看,学习有向师性,所以教师必须要尊重学生个体,保持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沟通。在新形势教育改革下,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应立足于相互信任、相互沟通的管理模式。教师在平时管理工作中应以朋友的口吻与学生进行交流,在学生犯错误时班主任应引导学生改正问题而不是直接批评。在日常学习中,教师应以鼓励为主,在褒奖和鼓励中指出学生在哪方面存在问题。在大学班级里一个班级内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性格、爱好等,教师应仔细观察每个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时教师应真诚地夸奖学生,在学生犯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往正确的方向改正,以此不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也使学生把握正确的学习方向与良好的行为习惯。

2. 加强家校合作联系,共同促进学生良好的发展

家校合作联系的价值在于家长与学校的相互合作、共同努力、互相调节,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实际生活中。这需要教师对学生家庭了解一定的情况,从家庭关系角度出发,通过对学生进行家访,帮助家长和学生达成友好的关系,教师通过实际行动让家长正确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家庭教育中树立起正确科学的教育理念,双方为了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共同努力。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面临的重要问题。近年来,教育部高度重视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参考国外相关课程设置情况,研究提出《生命安全和健康教育内容进大学课程教材建议方案》,作为相关学科课程标准修订和教材编修的基本参照[4]。同时,也在相关课程标准中系统落实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在相关教材中有机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应让家长意识到沟通谈话的重要性。并且应加强家校合作联系,以此有效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通过家校合作模式不仅增加了学生与父母之间的良好沟通,也建立了和谐的亲子关系,帮助学生缓解学习压力,能够让学生正确面对自己,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与健全的人格发展。总之,保持家校沟通不管是对于教师来说还是任课老师来说都是很重要的,有效的家校沟通是要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之上,教师在和家长沟通的时候不能简单粗暴地采用一些命令性的话语,而是要尊重家长,针对学生的问题提一些具体的建议。另外家校沟通不是一次就可以的,而是要不断地进行反馈交流。

3. 挫折预防教育,积极构建出防御机制

目前,大学生心理发展还未成熟,步入大学时,学生刚刚离开父母的陪伴,开始独立成长,部分大学生缺乏一定的生活经验与阅历,在遇到困难时会比成年人更容易产生挫折心理,这种挫折心理会导致大学生形成不良的心理状态。基于此,高校教师应针对挫折进行预防式教育,并积极构建出防御机制。高校教师应注意,其预防教育不是治疗教育,应以预防为主,所以大学生挫折预防教育的开展是挫折教育的关键所在。在进行预防教育时,教师首先应通过模拟挫折情境或适当的开展一些挫折游戏等方式,以此促进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进行提升,避免大学生在遇到挫折时产生不良的心理影响。其次,为了让每名大学生都有足够的抗挫折经验和能力,教师应给予学生一定的关心与动力,应帮助学生树立坚定走出困境的决心,以此增强学生战胜其挫折的信心。最后,教师可从行动能力与结果层面针对挫折事件进行预防,应帮助大学生更清晰地认知这个社会,对于认识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所产生的挫折,教师应对预期与结果之间的落差对学生进行心理疏通、调整、纠正认知偏差,以目标行动调整等方法预防大学生常见的挫折。

三、不断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能力,有效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根据长期以来的研究发现,为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能力。首先大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所以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高校教师不能把它当作一门说教课,教师应以行动实践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心理健康意识,帮助大学生深入现实生活、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维护能力等。其次,教师应通过引导纠正大学生的自身行为,在逐渐引导中让大学生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逐步缓解自身的压力,达到完全释放自我、挖掘自我潜力等。总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个全面性且系统的模式,其中涉及到心理学、哲学、社会学、卫生学等多个领域,因此为构建出合理的教育模式,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不断深入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构造,以此科学合理地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教育理念的加强,高等教育学习应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利用家校合作方式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并加强沟通,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完善新教育体系,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效果,明确教学目标。在教师与家长共同的努力下,保障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提升综合性素质发展的正确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