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卫处 搜索 吉利学院官网
部门概况
机构设置
部门领导
科室简介
平安创建要闻
国内要闻
省内要闻
学校要闻
部门要闻
治安
消防
综合
安全教育
通知公告
通知
公告
失物招领
演练培训
演练演习
学习
培训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美文
心理健康测试
规章制度
法律法规
学校规章制度
武装工作
征兵工作
政策法规
请输入您要搜索的内容:

常态化疫情防控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评与分析

发表于:2022-01-06 来源:互联网

    要:

2020年以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我国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人民生活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解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某高校2020级、2021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采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进行了普查,统计分析了两个年级、男女性别在疫情期间心理问题的检出数据及其22个维度的具体数据。结果表明,在一级心理问题上2020级大学生和男生群体表现显著;在二级心理问题上2020级学生和男生群体自伤行为、躯体化、进食等外化维度表现显著,2021级学生的网络成瘾,女生群体的睡眠困扰等问题表现显著;在三级心理问题上,2021级学生和女生群体表现则更为显著。据此,分析了疫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心理问题;

 

2020年初,始料未及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肆虐多国,波及全球。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前所未有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全国人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艰苦奋斗,众志成城,取得了疫情防控的重大胜利。由于国外疫情持续处于高流行期,国内疫情则多点散发、局部时有暴发,防控常态化成为后疫情时代我国预防控制新冠疫情的必然选择。基于师生来源广泛、工作学习集中、活动交流频繁的实际,高校普遍采用了严控校园入口、禁止跨省流动、延迟开学、减少聚集、居家隔离、线上教学等防控措施,保障了大学校园的基本秩序。

2020级、2021级大学生在疫情期间参加高考、进入高校,或多或少不可避免地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具有这一特殊时期的心理特征。通过与部分大学生的接触与观察发现,一些同学相比平时具有更多的抑郁、焦虑情绪,且较多情绪波动。有部分同学依靠自我难以走出负面情绪,经过适当的心理干预后得到缓解。少数学生过度担心疫情对自己或者家人身体健康产生伤害,产生了替代性创伤。疫情期间,一些较为严重的心理疾病患者在某种诱因的作用下存在着失控的风险。昌敬惠等、乔晓梅等分别研究了疫情期间广东和山西省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1,2],邓蓓等研究了疫情期间武汉大学生的焦虑状况[3],尉力文等比较了不同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况[4],易琳等调研了大学生疫情感知及心理健康状况[5]。本文则聚焦于某校2020级、2021级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以心理健康普查数据为基础,开展较为深入的量化分析,以期及早发现两级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突出问题,通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帮助需要心理健康服务的大学生改善心理状态,适应疫情期间的学习与生活。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该校2020级学生2331人、2021级学生1988人,共计4319人参加心理测评。剔除参与但未完成问卷、做题时间小于1分钟、一致性得分大于6分的三种无效问卷130份,得到有效问卷4189份。其中,2020级学生2313份,2021级学生1876份;男生2852份,女生1337份。

1.2 测量工具

采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该量表由方晓义、袁晓娇、胡伟等设计,共96道题。其中,91道题目用来筛查3个级别的心理问题,5道题目用来测谎。该量表测试被试者近一个月的心理状况,包括三个级次心理问题和没有心理问题四个层次。一级量表筛查严重性心理危机,指标为幻觉等严重精神病性症状、自杀行为与意向2个维度;二级量表筛查一般性心理问题,指标为焦虑、抑郁、偏执、自卑、敏感、社交恐惧、躯体化7个内化维度和依赖、敌对攻击、冲动、强迫、网络成瘾、自伤行为、进食问题、睡眠困扰8个外化维度,共15个维度;三级量表筛查发展性心理困扰,指标为学校适应困难、人际关系困扰、学业压力、就业压力、恋爱困扰5个维度。量表采用4点计分,各维度加和总计,分数越高,代表心理问题症状或程度越严重。[6]作为我国心理学学界最新研制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试量表,尽管还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但该量表已成为高校筛查学生心理问题的主流工具,信效度总体表现良好。[7]

1.3 统计处理

使用spss2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与分析

2.1 该校学生心理问题检出情况

通过量表测试,检出该校2020级学生一级心理问题149人,检出率6.44%;二级心理问题321人,检出率13.88%;三级心理问题275人,检出率11.9%。总检出率32.22%。2021级学生一级心理问题153人,检出率8.13%;二级心理问题212人,检出率11.3%;三级心理问题282人,检出率15.03%。总检出率34.46%。(见表1)

  

1 不同年级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

心001.jpg


检出该校男生一级心理问题209人,检出率7.32%;二级心理问题374人,检出率13.11%;三级心理问题368人,检出率12.9%;总检出率33.33%。女生一级心理问题93人,检出率6.96%;二级心理问题159人,检出率11.89%;三级心理问题189人,检出率14.14%。总检出率32.99%。(见表2)

  

2 不同性别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

 

心002.jpg



该校学生心理问题总体检出率基本符合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的预期,即一级心理问题检出率8%左右,二级心理问题检出率8%左右,三级心理问题检出率16%左右,无心理问题占比66%左右,其中2021级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高于2020级,男生略高于女生。总体来看该校学生心理问题平均得分高于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反映的全国平均分,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皆高于全国得分,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确实受到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2020级学生受疫情影响更为显著,2021级学生受影响程度倾向趋于平稳。

2.2 不同年级总分及各维度差异

以年级区分,该校2020级、2021级在心理问题平均水平上无显著差异。在幻觉等精神病性症状、自杀行为与意向、躯体化、敌对攻击、自伤行为、进食问题维度上,2020级学生显著高于2021级学生;在网络成瘾、学校适应困难、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维度上,2021级学生显著高于2020级。(见表3)

  

3 不同年级总分及各维度差异

心003.jpg



2.3 不同性别总分及各维度差异

以性别区分,该校男生与女生在心理问题上无显著差异。在幻觉等精神病性症状、自杀行为与意向、躯体化、自伤行为、恋爱困扰维度上,男生显著高于女生;在敏感、冲动、睡眠困扰、学校适应困难、人际关系困扰、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维度上,女生显著高于男生。(见表4)

  

4 不同性别总分及各维度差异

心004.jpg



在一级心理问题的两个维度中,年级、性别皆有显著差异。2020级在幻觉等精神病性症状和自杀行为与意念维度显著高于2021级,可见疫情对学生的影响体现在更高危的学生群体中。男生在一级心理问题的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可见疫情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男生影响更大。在二级心理问题的15个维度中,2020级学生在焦虑、抑郁维度的得分与2021年无显著差异,但得分都高于全国水平,可能是因为近两年学生焦虑、抑郁状况皆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2020级学生在自伤行为、躯体化、进食这些症状外化鲜明的维度中表现更为显著,2021级学生网络成瘾表现显著,说明疫情不同阶段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影响程度各不相同;以性别划分,男生会有更多的自伤行为和躯体化的症状,女生则有更多的睡眠困扰,女生还表现出了更敏感和冲动的心理特征。在三级心理问题的5个维度中,受疫情持续的影响,2021级学生相较2020级学生在学校适应困难、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维度上表现显著;相较于男生,女生在学校适应困难、人际关系困扰、学业压力、就业压力四个方面受到疫情影响更大。

3.讨论与建议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集中暴发、全民抗疫的阶段已渐渐远去,但是国外仍然流行的疫情不断地冲击着国门;变异病毒德尔塔蔓延之势尚未遏止,危害更大的变异病毒奥密克戎又向人类发出新的挑战;国内疫情零星突发,使各地疫情防控的常态化措施不能轻易放松。本研究成果虽然只是一所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测查分析,但也是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全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缩影。统计数据和结果已经表明,疫情及其防控措施对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影响较小,而对有一级心理问题和二级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影响显著。也就是说,越是心理脆弱的大学生,心理失控风险的可能性就越大。本次测试高校2020级和2021级大学生具有一级和二级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占比超过五分之一,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数字。以学生为根本,以问题为导向,改进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理应成为落实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抓手。

3.1 搞活课堂教学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融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必修课程。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心理调适能力和心理发展能力。课堂教学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教师要充分运用书刊、影视、网络、测评工具等丰富的教学资源,积极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心理测试、团体训练、情境表演、角色扮演、体验活动等灵活的教学方法,以解决心理健康筛查发现的发展性、潜在性、普适性心理问题为重点目标,开展系统、全面的心理健康教学活动。

3.2 针对性开展团体辅导与训练

团体心理辅导与训练,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针对心理健康筛查中发现的集中性、群体性问题,利用校内或聘请校外心理专家开展专题辅导与训练。比如疫情期间2020级男生在躯体化、自伤行为维度上心理问题表现显著,女生在敏感、冲动、睡眠困难维度上表现显著,抑郁、自卑、网络成瘾等维度持续表现显著,均可聘请业内专家或培训校内教师聚焦某些方向,制定专项方案,重点缓解二级心理问题。也可通过建立心理疾病科普小组,人际焦虑小组,正念小组,学习、工作压力小组,音乐治疗小组等小型团体,以朋辈心理互助和教师心理辅导结合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

3.3 提高心理咨询服务专业化水平

心理咨询是一对一、面对面的心灵交流。学校咨询机构的来访者一般都是处于某种心理困扰、障碍甚至病状之中在个体人际环境中不能实现疗愈而不得不寻求心理帮助的学生,达到了心理健康筛查的二级及以上心理问题程度。接待者态度、咨询师能力和咨询室环境的专业性对来访者心理健康影响不容轻视。尤其是心理咨询师必须富于人文关怀,履行保密义务,熟悉业务流程,具有专业能力。同时要坚持业务学习,认真开展咨询,积累经验,接受督导,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只有如此,心理咨询师才能担当起大学生来访者心灵导师的重要角色。

3.4 建立心理危机预警防控体系

高校应建立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预警防控体系,制订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预案,做好对心理危机学生的跟踪服务。对于在心理健康筛查中发现的具有一级心理问题特征的大学生,要综合利用各种专项心理测评量表进行深度复查,通过师生访谈进一步确认,列入预警名单,实行精准施策,因材施教,在关心呵护和暖心帮扶中开展心理疏导。畅通与专业心理治疗机构转介通道,及时转介疑似严重心理疾病学生到专业机构接受治疗。

3.5 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保障工作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得好不好,高校决策层重视与否是关键因素。要形成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以兼职教师为补充,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支持教师参加专业培训和学术会议,定期接受心理督导。把心理咨询、团体辅导、危机干预等工作纳入教师工作考核体系。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项经费,配备必要的办公场地和设备。切实加强统一领导和统筹规划,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