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避震原则:
一旦发生地震,我们要保持镇静,不要慌乱,采取就近避震原则。在具有抗震能力的房屋内,应就近躲避。在不具有抗震能力的房屋内,应及时逃往空旷地带,小心坠物。
1.有利的避震空间:
室内结实、不易倾倒、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或物体旁;开间小、有支撑的地方(厕所)。
2.正确避震姿势:
趴下、蹲下或坐下,尽量使身体的重心降低,保护头部。保护身体的重要部位:头、颈、眼睛、口鼻,逃生时不可跳楼,不可乘坐电梯。
二、不同场合避震提示
1.在家或宿舍里:
如果在厨房,要关掉煤气;可就近切断电源;就近迅速在安全地方,如浴室、卫生间等地方躲避。
2.在公共场所:
影剧院、体育馆内,可蹲在座椅旁、舞台脚下,震后在工作人员组织下有序疏散。
3.在教室里:
在课桌下或课桌旁躲避,震后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撤离至开阔地带避险。
4.在商场、饭店中:
选择结实的柜台、商品(如低矮家具等)或柱子边、内墙角等就地蹲下,注意体积大、不稳的广告牌、摆放了重物、易碎品的货架和吊灯等悬挂物,切忌乘坐电梯逃生!
5.在户外:
特别避开高大建筑物如楼房,有玻璃幕墙的建筑;过街桥、立交桥;高烟囱、水塔等;电线杆、路灯、广告牌等;避开高耸物或悬挂物,如变压器;避开危险场所,如狭窄的街道、危旧房屋、危墙、女儿墙、易燃易爆品仓库等。
6.在野外:
野外遇到地震,迅速向空旷地带转移,避开陡峭山体,防止遭受滑坡、落石的伤害。海边遇到地震,尽快向远离海岸线的高处转移,避免地震可能产生的海啸袭击。河、湖边遇到地震,尽快往地势高的地方转移,避免遭遇地震可能产生的次生水灾袭击。
三、日常学习知识和储备:
1.平时要加强地震基本知识和防震减灾知识的学习,掌握应急避险方法和一般急救知识,包括应急预案的内容。
2.了解房屋抗震情况:防震减灾实践表明:危害生命的不是地震,而是不抗震的建筑。首先,要了解自己居住的房屋、宿舍是否抗震,如果未达到抗震设防标准,要及时加固。
3.熟悉环境:熟悉学校的公寓、教学楼、食堂等周围环境,了解安全通道和避难场所,地震时沿规划路线及时疏散。
4.物品摆放:放置物品重的在下、轻的在上。不可将笨重物品摆放过高,固定好高大家具,以防伤人。将床放在牢固墙体附近,尽量远离屋梁和悬挂的灯具。将悬挂物取下或系牢,防止伤人。
5.清理杂物:清理阳台:花盆等物品不要放在阳台上,以免掉落伤人;清理通道杂物:通道上不要堆放杂物,以便人员疏散。
6.地震应急包:在家或寝室提前准备好随身携带的地震应急包,最好每人一个,防止家人、室友失散后无法自救。配齐应急物品(如药品、食品、水、手电筒、口罩、哨子、手套等),并且放在随手可以拿到的地方,同时要及时更换应急包内的过期物品。
7.开展演练:提前做好预案,以学院、公寓、寝室为单位经常组织开展一分钟紧急避险、撤离和疏散的演练活动。
四、救护要领
1.树立生存信心:如果不幸被埋压应尽量沉着冷静,树立生存的信心。
2.改善环境:如有条件,可以先挪开头部附近杂物,保持呼吸畅通,扩大和保护生存,以防止余震发生后生存环境恶化。
3.自我包扎:如果受伤,想办法包扎伤口,以免失血过多
4.保存体力:如需留在原地等候救援,切勿急躁。保持镇定,减少体力消耗,等待救援人员到来
5.寻求救援:当听到有人施救时,应利用一切办法与救援人员进行联系(如敲击器物、吹哨子等),积极配合地面营救工作。在等待援期间,要注意收集食物、水和其他应急物品,要节约食物和水。
6.心脏复苏方法:判断意识、呼救、摆成仰卧位,打开气道,检查呼吸,口对口吹气,检查脉搏心脏按压。
7.包扎方法:可使用绷带、三角进行包扎,也可以就地取材。包扎要求:轻、快、准、牢,先盖后包(干净敷料),不可过紧或在伤口上打结。
保卫处
2022年6月2日